聆聽並照顧彼此心中的「小小孩」吧!
(Donnie Ray Jones, CC BY 2.0)
me2we小編按:你我心中都有一個「小小孩」,因此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,我們也可以學習到如何聆聽、並照顧自己和另一半心中的「小小孩」。這,就是「彼此相愛」的智慧。
讓情緒適當宣洩
我一鬆手,兒子就把玩具全砸出去,然後坐在遊戲區大哭……只聞兒子哭喊:「你們都不了解我!」
那是個親子餐廳裡的悠閒午後,家長們暢談敘舊,孩子們在遊戲區自成天地。忽然遊戲區傳來爭吵聲、摔砸聲,我前去關注,只見九歲的兒子正咬牙切齒,抓著幾塊軟積木,正要往另一個孩子砸去。我一把抓住他的胳臂,斥喝道:「出來!」兒子完全不肯聽從,奮力想要掙脫,眼淚流過顫抖著的臉頰。餐廳負責人是位資深幼教老師,在把那個孩子帶開之後對我說:「放手吧!讓他砸沒關係,這些玩具摔不壞,但是他需要發洩一下。」同時老師示意我暫時不要介入,由她先去了解狀況。
果然事出必有因,本來兒子自己玩積木玩得好好的,卻屢次被另一個孩子破壞,終致忍無可忍,情緒失控。當時我只看到後半段而已,雖然強硬介入或可制止當下的行為,但卻無法讓憤怒的情緒有宣洩的管道。所以老師先把衝突的雙方分開,確保不會有人受傷之後,就讓被激怒的他適度發洩,而不是一味禁止那些我們認為會破壞規矩的動作;等到情緒平復,再把雙方找來說清楚講明白,該道歉的道歉、該補償的補償,才能真正化解衝突。
學習聆聽孩子的聲音
我不禁反思:「我真的不了解兒子嗎?」每天接送上下學、往返各處;晚飯時,與他在餐桌上天南地北地談天;每日一同讀聖經、禱告,分享討論信仰及價值觀。我自認所做的不會比一般為父者少,但顯然我對兒子性格的期待,與他實際的性格有些落差。當然,兒子需要學習管理情緒、克制脾氣;我則需要學習了解事件全貌、聆聽他的意見,而不是急於裁處定案。
當兒子哭完後,我安靜地坐在他身邊,應他要求什麼都不做,就這樣陪了半個多小時。是的,孩子需要父母教導判斷是非、進退應對,同時也需要父母的陪伴與聆聽;塑造品格不只是單向灌輸,而要雙向溝通與回饋。孩子與別人發生衝突難以完全避免,但只要適當處理,每一次都可以是了解孩子性格、增進親子關係與處世智慧的機會。
延伸閱讀:
本內容獲愛家文化事業基金會授權刊載
更多內容請看 愛家文化事業基金會網站 及 粉絲專頁
希望為婚姻做好預備的您,或期待婚姻生活好上加好的您
千萬別錯過 免費推廣
只要一鍵加入LINE好友
立即獲得所有幸福資訊